第一节 概述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地震、干旱、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都带来了极大的损害,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
一、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问题
自然灾害之后,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居民生活环境改变,饮用水和食品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人群与病媒生物的接触机会增多,人口流动数量加大,人群抵抗力降低,而卫生系统本身也处于受灾境地,卫生服务可及性和有效性大大降低。这种情况下,传染病流行需要具备的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都具备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控制不好,形势就会非常危急。灾区本身就有的传染病散在病例的发生、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等等构成传染源;地下水管道的破坏,排溺物和垃圾无序处理,大量孳生的蚊蝇,又形成了十分可怕的传播途径;加上生活环境的恶劣,失去亲人的痛苦,营养水平的失衡,致使整个灾区人群的身体抵抗力大大减弱,成为易感人群。在这种状况下,只要有一个“火种”进来,就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其后果不堪设想。
二、灾后健康教育工作的作用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在政府主导的全力救灾救险的整体安排部署中,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各种有效传播手段,发动灾民积极行动起来,配合各类卫生防疫工作措施,共同为预防大灾之后出现大的传染病疫情这个目标而努力。
从我国历史上及世界历史上灾后防病的具体事例来看,“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既往几乎成为“定律”,灾后防病至关重要而又压力巨大!灾后大疫几乎成了灾害的必然伴生物,因灾后疫情死亡人口不下于灾害本身导致的伤亡数。据学者孙关龙对我国古籍对大疫的记载研究[1],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5万人以上死亡的特大等级疫情、1-5万人死亡的大等级疫情、万人以下死亡的中等级疫情就分别有13 条、107 条、265 条。就引发大疫的灾害类型来看:旱涝灾害引发大疫:365次;饥荒引发大疫144次;风、雪、雹灾等引发大疫77次;虫鼠灾引发大疫77次;地震引发大疫11次;环境污染引发大疫12次;战争引发大疫25次。
就近代来看,1920年,宁夏海原发生大地震,除被地震砸死、没有食物致死外,绝大部分死于第二年的春疫。1931年发生长江大水,淹死的人尽管很多,但是因为饥饿和传染病流行死的人更多,总共死了300多万人。1945年滦县发生的一次6.3级的地震中,震亡的人不多,第二年夏秋发生疫病死人很多,有些人“午前为父刚送葬,过午自己又身亡”。根据资料记载,1976年我国唐山地震后曾一度发生过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流感大流行,死亡人数在4000万左右。印度1991年恒河水泛滥,并出现地震,次年出现鼠疫流行。2004年年末,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啸中遇难人数突破15万,在重灾区最先出现的疫情就有霍乱。2005年10月,巴基斯坦发生强烈地震,震后克什米尔地区暴发痢疾,有数百人因痢疾倒下。接着又暴发了麻疹疫情,一名10个月大的男婴因此丧生。2010年,海地地震后,10月海地发生霍乱疫情流行,直接威胁到首都太子港的安全。因此,在灾害发生前后各个阶段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于灾后防疫的整体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类最近20年,出现水灾、地震、海啸也比较多,全球发生过六百多起破坏性较大的地震、海啸和火山喷发等地球物理灾害,据报道均未发生大疫。但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无大疫”也许跟各国之间从来没有“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统一标准有关。事实上,一九八九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地震后曾爆发球孢子菌病、2006年菲律宾火山喷发灾害后暴发麻疹以及印度恒河水灾、地震次年有肺鼠疫流行、2010年海地地震后发生霍乱暴发流行……这些事例都提示,防大疫仍然是大灾之后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任重而道远,绝不能放松警惕。
第二节 地震
一、地震概述
1.定义
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地震也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地震的分布主要在地壳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带。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征兆来对地震进行观测。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地方,采取相应的逃生方法,同时,要学会科学识别地震信息。
2.地震灾害分级[2]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3.地震灾害分级响应[2]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1)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2)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3)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4)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5)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4.地震灾害发生后的卫生工作
强烈地震发生后,顷刻间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水源及食品污染,蚊蝇鼠虫等大量滋生,可造成传染病的流行及暴发。地震发生后,根据国家分级响应要求,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工作。迅速组织协调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鼠疫、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与此同时,在以上各部分的工作过程中,对灾民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发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共同参与,为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5.地球开启“振动模式”
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0级地震;2010年2月27日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特大地震……“自2009年7月至今,9个月内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共发生24次,平均每个月达到了2.6次,高于以往百年的每个月1.6次的平均水平。”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研究员孙士鋐认为:“从频度、强度上来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都高于历史上的平均水平,可以说进入了相对活跃的阶段”。 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有记载以来,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09次,20世纪我国发生M26级破坏性地震60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98次,8级以上9次。1949年以来,发生7级及7级以上的地震49次,死于地震的人数达28万,倒房700余万间,每年平均的经济损失约为16亿元。地球开启了“振动模式”,健康教育工作将面临严峻的形势。
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一)生态环境破坏
1. 城市供电供水系统中断,道路阻塞,群众不得不喝坑水、沟水、游泳池水等不安全不卫生的饮用水,并生活于露天环境。
2. 粪便、垃圾运输和污水排放系统及各项卫生设施普遍被破坏,造成粪便、垃圾堆积,苍蝇大量滋生。
3. 人员伤亡严重,由于受条件限制,许多尸体只能临时就地处置,在气温高、雨量多的情况下,尸体迅速腐败,产生恶臭,严重污染空气和环境。
4. 人员密集,居住拥挤,感染机会多,对传染病病人又缺乏隔离条件。
5. 当地各级卫生机构和群众防病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二)水源污染
1.供水条件变化。地震后,城市集中式供水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泵房倒塌、管道断裂、供电与供水中断。分散式供水和农村给水有水井淤沙、井管错裂等,一般破坏程度相对较轻。
2.供水水质恶化。由于厕所倒塌、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下水道堵塞、尸体腐败等原因,都能污染水源,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
(三)食品污染
1.灾民居住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容易造成食品污染。
2.缺乏清洁水、食品、炊具和餐具,灾民家庭或集体起伙做饭在震后初期存在困难。食品、食品容器和餐具没有条件充分洗净、消毒,容易引起食品污染。多人共用餐具和食品容器,容易引起食源性疾患和经生活接触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3.运输和分发求援熟食品的车辆往往不是运食品专用车,容易造成食品的污染。
4.灾民家庭缺乏食品防护设施,食品易受苍蝇、尘土等污染。剩余食品再加热条件差,饮用开水条件难以实现。
5.灾区的食品卫生违法行为。灾后初期,会出现一时性食品短缺,一些不法分子会乘机将超期、变质和伪劣食品在灾区销售。
6.灾后初期,由于食品供应暂时紧张,还会出现以下食品卫生问题:
(1)灾区砸死或其他原因致死的畜禽被灾民食用。
(2)灾区甩出、抛洒、丢弃的食品较多,这些食品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在灾区有被食用的情况发生。
(3)有些地区人民有采食野菜、野菇的习惯,野菜中毒和毒菇中毒也是地震灾区应该警惕的问题。
(四)媒介生物滋生
1.蝇类滋生。震灾发生后,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他有机物质。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于滋生的条件。
2.蚊类滋生。地震造成建筑物(包括贮水建筑与输水管道)大量破坏,自来水浸溢,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滞留,会成为蚊类大量滋生的环境。
(五)传染病流行
地震后,由于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食物短缺、居住条件被破坏等原因,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和流行。如唐山在7月28日凌晨开始地震后,8月1日至18日的累计肠道传染病(痢疾、肠炎)发病率约为10%(个别居民点甚至高达30%)[3]。同时,由于人口迁移、流动,干扰了一些正常免疫工作的开展,造成无免疫人群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灾后健康教育工作策略
我国的地震活跃地带多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交通不便利,经济欠发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卫生服务能力也较为薄弱。这些地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与平原地区和城市地区相比较低,因此在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后,更加需要掌握地震灾后预防疾病的公共卫生核心知识和技能,并且努力配合各项灾后卫生应急的工作措施。而地震发生后,道路中断,通讯中断,各类物资紧缺,人手紧缺等等都对开展灾区健康教育工作造成了巨大挑战。
1.结合各项防控工作开展健康教育
在灾后卫生应急的整体部署中,在实施救治伤病员,加强饮水卫生措施,加强食品卫生措施,加强环境卫生措施,加强传染病控制措施的过程中,广泛对灾区居民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灾民能够积极配合各环节工作。
2.充分利用人际传播方式
地震发生后,大众传播网络往往因硬件设施破坏而瘫痪,因此人际传播方式是地震灾区有效的传播方式。组织有效的人际传播队伍,在对灾民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并在灾民中发掘有能力正确传播核心信息的人,在灾民中进行二次人际传播活动。
3.注重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人群
地震灾后,灾民的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健康素养水平原本就较低的人群更加容易发生疾病风险。因此,在开展灾区居民需求评估是,结合定量调查和定性调查研究分析,注重发现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的人群,特别是经济水平低,信息闭塞,卫生条件极其有限,文化程度很低的人群,作为重点干预人群,在震后各方面资源都有限的前期阶段,优先开展健康教育干预活动。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四、地震灾后健康教育工作措施和内容
1.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地震发生后,根据既有的工作储备和各类资源,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包括信息收集、灾情及卫生需求评估、人员安排等方面。
2.信息收集和评估
将现有人员分组,结合灾情调查对所辖地区进行摸底调查,着重了解受灾情严重程度、伤亡人数、灾民人数、物资状况、环境状况,以及可利用的人力资源状况等信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评估当地健康教育需求,进一步制订更加详细的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包括重点人群的选择,核心信息的使用,传播方式的选择,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内容。
3.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教育
(1)健康素养较低人群
以乡、村和过渡安置点为单位,组建由乡(镇)、村卫生人员以及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志愿者等组成健康教育宣传小分队,对健康素养较低人群开展面对面的人际传播宣传教育工作,后期有条件时可利用广播、电台和电视等大众传播手段,以及采用板报、宣传单和巡回宣传车等多种形式,普及卫生防病知识。积极引导他们饮用开水,不食生冷、不洁食物,不食用病死禽畜,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扔垃圾,勤洗手、勤通风、勤晒衣被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搞好环境卫生,彻底清理污染的生产、生活环境。
(2)健康素养较高人群
对此类人群,主要以发放卫生宣传资料的方式,宣传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应急措施及要求,同时利用黑板报、宣传画、演出、讲课等方式宣传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并在这些人群中,动员积极份子参与到人际传播的工作中。
(3)未成年人
对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对其监护人的健康教育方面。
(4)伤病员
对于伤病员的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托医疗救治人员开展。
(5)心理援助
在灾民中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动员群众在灾后防病过程中,注重自己及身边人的心理状况和情绪变化,多与家人和邻居交流,多关心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时沟通和疏导。
五、地震灾害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日常消毒[4]
1.做好生活饮用水消毒,预防肠道传染病
应尽量使用集中式供水,饮用前应煮沸5分钟。对分散式用水包括浅井水、缸水、桶水等应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直接饮用。可使用含氯消毒片消毒,加入量按每升水3mg-5mg有效氯计算(一般每50kg水加入片剂或泡腾片1片),作用30分钟后,余氯应达到0.3~0.5mg/L。
2.加强食饮具消毒,防止交叉污染
餐饮业、食堂等共用食饮具及家庭有传染病人时的食饮具首选煮沸消毒,消毒时间5分钟,也可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前应清洗干净,消毒时将食具浸没在含有效氯250mg/L的消毒液中,作用5分钟,然后用洁净水冲洗,除去残留消毒液。
3.做好手卫生,预防传染病
饭前便后及救灾人员完成每次工作后,应用流水洗手。无水时,可使用快速免洗手消毒剂涂擦双手,也可使用消毒湿巾擦拭双手。
(二)营养保障[5]
1.救灾人员
基本原则:保障基本食物与营养需要,保持体能。重点关注饮水、能量、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供应。
(1)高劳动强度一线救灾人员
1)提供充足的饮水
每日每人至少2500ml(约4~5瓶矿泉水,每瓶500ml),其中最好有运动饮料或果汁2瓶;必要时可以吃一些咸菜。
2)保证能量供应,注意吃含油多的食品。
每日进食方便面(3桶)、饼干3包(100g/包)、火腿肠4根(40g/根)、榨菜2包(80g/包)、熟花生米2把(50g)可满足基本需要。
3)提供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片,按说明服用。
4)增加其它包装食品供应,如午餐肉、鱼、肉罐头、卤蛋、牛奶等。
(2)其他救灾人员
1)保证水等饮料的供应。
每人每日至少1500ml,(约2~3瓶,其中最好果汁饮料1瓶)。
2)保证能量供应。
例如:每日多吃米饭或方便面(3桶)、饼干2包(100g/包)、火腿肠2根(40g/根)、榨菜1包(80g/包)。
3)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供应,建议按说明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片。
4)增加供应其它包装食品,如午餐肉、鱼肉罐头、卤蛋、牛奶等。
2.受灾人群
基本原则:保障基本饮水、食物与营养需要,保持抵抗疾病能力。重点关注特殊脆弱人群,如婴幼儿童、孕妇乳母等,在食物供给上与一般人群加以区别。
(1)一般人群食物供应
1)保证水等饮料的充足供应。
每日每人不少于1500ml(3瓶,其中最好果汁饮料1瓶)。
2)保证能量供应。
如米饭、饼干、方便面等谷类食品;如果只有方便食品,方便面2盒(包),饼干2包(100g/包),火腿肠2根(40g/根)。
3)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供应。
建议按说明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片每周2-3次。
(2)特殊脆弱人群食物供应
1)婴儿
①坚持母乳喂养;
②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应使用婴儿配方粉;
③6个月以上婴儿除母乳外,可服用配方奶粉、鸡蛋等辅食;
④每日可服用婴儿辅食营养包一袋。
2)五岁以下儿童
①保障能量和蛋白质需求。最好每日1个鸡蛋、一袋牛奶(250ml);
②除每日三餐之外,应该有加餐;
③注意富含优质蛋白食物如肉类、火腿肠、豆腐干等的摄入;
④食物应该易于消化,每日可添加一袋婴幼儿辅食营养包;
⑤保证食用碘盐。
3)孕妇、乳母
①保证充足的食物,米面每天1-2斤,一个鸡蛋,饼干1包(100g/包);
②多饮汤汁,每日一袋牛奶(500ml), 2-3瓶矿泉水(500ml/瓶);
③适当增加罐头肉、火腿肠等鱼、禽、瘦肉丰富的食品摄入;
④孕妇按说明每日服用叶酸补充剂片;
⑤保证食用加碘食盐。
(三)饮食卫生[6]
1.一般灾民的饮食卫生要点
(1)喝清洁的饮用水,生水应烧开后饮用;
(2)饭前便后要洗手,加工食品前要洗手;
(3)制作食品前将原料用清洁的水清洗干净,不使用污水清洗瓜果、蔬菜;
(4)制作食品要烧熟煮透;
(5)生熟食品要分开制作放置,制作时不共用案板、刀具和盛放容器;
(6)饭菜应现吃现做,做后尽快食用,剩余饭菜要及时冷藏,食前确保没有变质,经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7)不吃来源不明、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包装破损的或过保质期的包装食品;
(8)不吃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
(9)不自行采食野生蘑菇和其他野菜,不生吃动物性食品;
(10)不使用来源不明的容器盛装食品,清挖出的炊具和餐饮具应彻底洗刷干净、消毒后再使用;
(11)盛装食品的餐盘、碗筷用后要彻底清洗和消毒并保洁存放;
(12)存放吃剩的或没有包装的食物,要注意防鼠、防蝇、防虫;
(13)食用包装食品时,应尽量避免用手直接接触食品。
2.集体供餐卫生要点
(1)集体供餐最好在室内或者搭建的简易厨房内制作食品,做饭场所一定要远离垃圾、厕所,并处于这些污染源的上风向;
(2)制作食品的原料应新鲜、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不使用来源不明、腐败变质的原料;
(3)加工场所禁止存放有毒有害以及非食用原料;
(4)炊事员应当由健康人员担任,手上有破损、有化脓性伤口的人不能担任炊事员;
(5)制作食品前将原料用清洁的水清洗干净;
(6)生熟食品要分开制作放置,制作时不共用案板、刀具和盛放容器;
(7)制作食品要烧熟煮透;
(8)制作食品的场所要及时清扫,保持清洁,容器餐饮具要清洗消毒,保洁存放;
(9)做好的饭菜应尽快食用,熟食在室温下存放不要超过4小时;
(10)烹调后的食品如需运输,应使用密闭清洁的容器运输食品。
(四)预防病媒传染病
1.睡觉时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点蚊香或涂抹驱蚊水;
2.避免在草堆、草丛、灌丛和林间坐卧休息;如果坐卧,注意检查身体上有无虫子叮咬;野外住宿时,应选择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搭建工棚或帐篷,周围挖防鼠沟。避免睡地铺。
3.注意检查有无跳蚤等叮咬害虫,及时做好杀灭工作;
4.不要裸脚踩水;不要早可疑的水中游泳、洗衣物等;
5.管好猪、狗等动物,猪要圈养,不让其尿液直接流入水中。
(五)综合
1.震后需当心余震引起的意外伤害,管好火源,远离有滑坡或飞石危险的山体,避免触摸电线。
2.外伤需正确止血、消毒、包扎,避免创口被土壤等污染,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防止被猫狗咬伤,一旦被咬,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尽快注射狂犬疫苗。
4.野外穿长袖长裤,使用驱蚊剂、蚊帐等,避免蜱、螨、蚊叮咬;,床铺离地,防鼠灭鼠。
6.确保饮水安全卫生,天然水源需消毒并煮沸2-3分钟后再饮用。
7.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肉类应煮熟煮透后再吃,避免食用病死禽、畜肉。
8.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垃圾,不接触动物尸体,爱护环境,保护水源。
9.多与人交流,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主动排遣伤心、紧张、焦虑或愤怒等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辅导。
10.如出现发热、咳嗽、皮疹、呕吐或腹泻等症状,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孙关龙.中国历史大疫的时空分布及其规律研究/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2]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2012年9月21日公布.
[3]饮水卫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http://www.chinacdc.cn/jkzt/tfggwssj/zzfb/yysws/200805/t20080513_42752.htm.2008年5月13日发布.
[4] 地震灾区消毒宣传要点/中国健康教育网:http://www.nihe.org.cn/news.php?id=43829.2013年4月23日发布.
[5]地震灾区营养保障要点/中国健康教育网:http://www.nihe.org.cn/news.php?id=43831.2013年4月23日发布.
[6] 地震灾区饮食卫生要点/中国健康教育网:http://www.nihe.org.cn/news.php?id=43833.2013年4月23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