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稿)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
马骁
2020年3月16日下午
两月来,我们取得了防治新冠肺炎的重大胜利,但鉴于这个病毒有可能会在较长时期内存在和传播,因此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结此次疫情防治的经验教训,针对漏洞、短板和不足,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指示,提出如下粗浅思考和建议,谨供参考。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包括相关认识和法律法规、预案、组织结构和人员队伍、信息系统、实验室、医疗救治、经费与物资、舆论、基层与社区力量等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分为“初起期(酝酿期)-爆发期-(持续期-)消退期-恢复期-间期”几个环节。问题容易出现在初起期(酝酿期)和爆发期,但大量的完善工作需要在间期进行。
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认识
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是加强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1. 建议这次疫后即进行一次各级干部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的学习,帮助大家领会中央相关指示和文件的精神,真正加强认识, 做到“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切实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
2. 通过学习,提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辩证关系和得失转化的认识,提高“十个指头弹钢琴”的能力和水平。
疫情防控信息系统的建设
这次疫情应对中一个主要的短板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不灵敏。
1. 建议迅即研发将各级医院、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公安部门、各级学校、主要商业零售机构、社区管理机构等的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整合起来的大数据、智能化系统,将侦察此类传染病的神经末梢向前延伸,自动采集数据并智能判别,以期减少人为失误,在风起于青萍之末时即察觉并预警。
2. 建议进一步研究相关工作规程使之细化完善和具有更好可行性,并培训医院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在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上于疫情发生的第一时间即能加以专业技术处置。
预案体系和指挥中心的建设
预案体系对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极为重要。但是,预案需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完善。
1. 建议疫后根据多年来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完善。应建立对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预案定期评估修订的制度。
2. 预案存在,不一定就能发挥其作用。建议形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定期演练的制度,特别是“司令部-参谋部演习”制度。可开发计算机模拟演习软件。
3. 建议建立常设跨部门“公共安全”事务机构,下设办公室。或者赋予“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以新的定位、职能和任务。该机构应该由一位主要党政领导主持,由国安、公安、财政、交通、能源和卫健委等部门的首长及驻军首长所组成,职责为整合、分析、判断有可能对本域人民群众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问题的相关信息和并产生可能对策,以及时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决策建议。
公共卫生机构及其人力资源建设
我国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核心作用的公共卫生专业技术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但许多专家都已经指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弱化情况,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和能力下降情况相当严重。
1.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东北解放区建立第一个卫生防疫站以来所形成的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体系,是基本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建议从定位、目标、职能、任务、职权、能力需求等方面进一步明确,并据此调整相关规定,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其核心内容以法规予以固定。
2.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是第一要素,建议相关部门联合着手研究并尽快采取切实措施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能够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其中的关键措施,亦希望能用法规固定下来。
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高度专业化的技术部门,是与当地骨干综合性医院并列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服务机构。建议教育部门重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真正能把优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专业人才;建议推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以适应客观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4. 当前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疫后根据这次抗疫中的经验和教训开展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5. 为了增强各地应对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议研究在省级和中心城市创建“公共卫生机构联合体”的可能性,以横向整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卫生教育与预防医学机构等的力量,提高工作水平,促进人才培养。
6. 疫情防控中显示,县(区)级以下是各项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具体落实的层面,但多数县(区)级以下的基层专业机构的技术能力不足以完全承担疫情防控任务。因此,建议研究在市/地区以下创建“市县乡(镇)公共卫生机构共同体”的可能性,以建立纵向整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机构和基层卫生机构力量的机制,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水平。
实验室系统建设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离不开高水平的实验室工作,这次疫情应对中实验室需求相当突出。但当大规模疫情爆发时往往当地公共卫生机构的实验室不足以满足需求。
1. 建议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区域实验室网络,将域内有关事业单位、 医院、学校、企业等实验室均纳入其中,建立相关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明确动员、使用、经费支持的规程、制度等,核心内容建议列入相关法规。由此整合、加强区域实验室力量,提高效率和效益。
2. 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实验室硬件、软件和管理都应该予以加强,高质量实验室专业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3. 高校从事卫生检验的师资队伍和研究生队伍应该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特殊的实验室中坚力量。
4. 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利用,建议规范化评估、纳入、监督、考核等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救治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各级医院是极其重要的力量。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疗队伍冒着生命危险承担了繁重的隔离传染源和病员救治任务。但在爆发期救治能力往往是不足的。
1. 建议开展专项研究探讨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的建设问题,包括重要的院前急救问题,应与经济和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相整合。
2.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控制中,中医药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议吸取这次抗疫经验,进一步推进“中西医结合,创造中国的新医学”的工作。
3. 关于建设“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整合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以及科学研究和教学培训,建议考虑平时由职业病医院、结核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等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医疗单位进驻,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这些单位暂时撤出而立即转而应对突发事件,其时所需专业技术力量和装备视具体情况从其他医疗单位抽调组成临时团队。
4. 建议疫情之后各级医院开展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培训,增强临床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的认识和对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临床问题的警觉与处置能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的物资保障
从历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体会到物资保障的重要性,这次疫情发生后,中央、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都指出了要研究和提高物资保障水平。
物资保障既要解决区域生产问题,也要解决区域性战略储备问题。
建议参考部队的装备生产和储备经验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储备问题。
储备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建立先进的切合实际的数学模型,兼顾区域分布、平战结合,因此建议组织开展相关研究,并积极实施研究结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的舆论保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涉及许多方面,如果缺乏有力的舆论引导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将可能导致决策被动和工作障碍。武汉疫情控制过程中在网络上出现的谣言和消极舆论,值得警惕。因此,建议研究象发达国家一样对媒体和舆论进一步实施管理,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 能有效引导和形成积极而健康的、有利于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环境。
基层与社区的建设
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富于社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从隔离传染源到切断传播途径,再到保障生活供应和安定群众情绪等,各地社区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建议今后将发展基层和社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纳入“健康城市”和“健康 2030”建设内容。
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兼具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功能,建议进一步加强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口、交通、经济、文化等已经发生深刻地根本性变化的背景下, 建议重点加强中心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而村卫生室的工作重心建议进一步转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上,以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层能力,并且适应形势变化和客观需求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3. 建议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积极建立和发展社区、学校等的群众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志愿者组织和制度。这需要相关法规保障和有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