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从进入人群传播至今1个多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疫情仍在持续传播,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人群普遍易感,而商场、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火车站、地铁站、飞机场、公交汽车站等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空气流动性差,极易成为病毒传播扩散的场所,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需充分认识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合理的个人防护措施能够极大程度地降低感染风险,对疫情的有效控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复工前,如果您在14天内有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或接触过来自疾病流行地区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患者,请您先不要返回工作岗位,建议您居家隔离14天,并密切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若您已出现发热(腋温≥37.3℃)、干咳、乏力等可疑症状,应正确佩戴口罩,前往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其他传染性疾病后方可上岗。
上岗后,在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睡眠的基础上,还需每日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监测体温。若出现可疑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者腰背部肌肉酸痛等),应根据病情及时就诊,不要带病上班。若在公共场所发现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应要求其离开。
公共场所由于人员密集,需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应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并加强开窗通风换气。在岗期间,建议您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佩戴口罩时,需由中间至两边向内按压鼻梁金属条,直至紧贴鼻梁,并调整口罩,使口罩周边充分贴合面部。同时,口罩需定期更换且不可重复使用,一般4小时更换一次。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应尽量减少和他人的近距离接触,最好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手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应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如门把手、楼梯扶手,电梯按钮等;从公共场所返家前、咳嗽手捂后、饭前便后应及时洗手。洗手时,用洗手液或香皂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咳嗽或者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屈肘遮掩口鼻,防止飞沫传播。如有需要可使用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但需正确穿戴和脱摘,且戴手套不能取代手卫生。
对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保持公共场所环境清洁,及时清理垃圾。新型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 30 分钟、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多种消毒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可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选择相应的消毒方式。手、皮肤消毒可以选用速干手消毒剂、碘伏等进行擦拭,物体表面可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耐热物品可采用煮沸15分钟方式进行消毒。
此外,用人单位应落实防控主体责任,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工作、生活指导,加强员工健康监测,建立在岗员工流动台帐,完善相应设备设施,提供卫生用品,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和重点场所消毒,将各项防控措施和服务保障落实落细。
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面对疫情,我们既要有必胜的信念,又要将预防做到细处。我们为个人防护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在为这场“抗疫”人民战争做出贡献。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春天终会到来。
参考资料 [1]中国疾控中心.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进展和风险评估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中常见医用防护用品使用范围指引(试行) [4]中国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 [5]美年健康研究院.家庭预防新冠病毒指引20条(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