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预防医学事业,服务群众身心健康!
网站首页 > 科技工作
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举办PM2.5污染与公众健康论坛
来源:四川省预防医学会  |  发布时间:2014-12-23  |  浏览次数:621次


2012年7月23日下午,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举办的“PM2.5污染与公众健康论坛”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术交流厅召开。本次论坛纳入2012年上海科技论坛活动,来自上海市科协、本市、区(县)疾控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的领导、专家、教授、科技工作者40余人参加了论坛。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上海市预防医学会姜庆五副会长主持了论坛。

本次论坛旨在为我国大气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问题的探讨构建交流平台,通过研讨PM2.5对健康危害证据,为开展我国PM2.5健康风险评估、提出预防控制措施和修订PM2.5环境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对提高城市居民健康水平也具有现实意义。

三位专家在论坛上从不同的专业角度作了专题报告。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宋伟民教授作“PM2.5及其成分的毒理学研究”报告,他介绍说PM10和PM2.5都是对大气中颗粒物大小的描述。已有的研究证实,大气颗粒物越小对人们的健康危害可能越大。毒理学研究分析,PM2.5可以对人体发生炎症,引起DNA损伤,诱发哮喘、老慢支发作等影响。此外,细颗粒物刺激呼吸道产生炎症后,呼吸道释放细胞因子引起血管损伤,使血黏度上升。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监测室段玉森副主任在“PM2.5的污染现状”报告中,分析了本市PM2.5概况、PM2.5污染特征、PM2.5污染来源及对能见度的影响等内容,指出臭氧、细颗粒和酸雨是本市三大复合型污染问题,而机动车、船舶和飞机等流动源,电厂锅炉、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等固定源,石化、化工、工业喷涂、钢铁和建材等工业工艺过程和区域输送是本市PM2.5的四大主要来源。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作“PM2.5与人群健康危害”报告,表示对于PM2.5暴露造成不良后果而言,哮喘、老慢支、中风、冠心病等是易感人群,而女性的“敏感性”或更高于男性。易感人群可以根据官方公布的PM2.5数值,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专家们在论坛上同时强调,在全国范围内,目前PM2.5的第一来源是石油、煤炭等的燃烧排放,第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而在大中城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专家们指出,在相关机构开始监测和公布PM2.5的今天,普通民众应该予以关注,并将其视为一个防护提示,尽可能地降低PM2.5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研究室资深专家陈秉衡教授在讨论发言中说,本次论坛研讨的PM2.5污染与公众健康的关系,是一次探索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政府决策中的有益尝试。今后尤其要关注几个方面:国际间大气污染传输问题;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数量、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代表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大致本底调查等,开展科研攻关,环境空气监测工作任重道远。

为期半天的论坛,学术气氛浓郁,与会者围绕论坛主题提问发言踊跃,交流融洽,共话PM2.5危害,共谋应对之策,共享学术成果。

来自中华预防医学会网站http://www.cpma.org.cn/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
地址:成都市青羊区少城路27号少城大厦
E-mail:scsyfyxh@163.com
电话:+86-028-83315123

Copyright © 2023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   版权所有  蜀ICP备13014460号-1  网站建设:成都三以网络

扫描识别二维码联系我们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