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在京隆重举行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为了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交流,推动卫生应急学科建设,提高卫生应急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促进卫生应急工作科学发展,由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支持的“首届中国卫生应急学术论坛”于2012年11月28-29日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次“论坛”是卫生应急工作全面开展以来首次高水平、较大规模的全国性学术交流会议。
卫生部徐科副部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国务院应急办、卫生部、国家相关部委、解放军武警部队、相关省(区、市)卫生厅领导,卫生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咨询委员会以及各省(区、市)卫生应急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约800余人参加了论坛。
卫生部徐科副部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特别是近十年来,国家颁布实施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在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立完善全社会预警制度、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卫生应急由机制建设走向了体制建设,成立了各级卫生应急机构,建立了专业管理和技术队伍,卫生应急学科也应运而生。卫生应急工作者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救援和管理工作中,努力拼搏、不断进取,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大型活动保障,以及开展“一案三制”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中成效显著,积累了许多工作经验和方法,本次“论坛”就是一个总结、交流、学习、提高的盛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在开幕式上致辞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徐科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本次论坛围绕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进行交流研讨,对于总结经验、促进交流、开拓创新、推进我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03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下,我国强化监测与预警、信息报告与发布、应急处置等各个环节工作,加强预案、队伍、物资储备等方面的建设,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有效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汶川地震等重特大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圆满完成了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和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做出了贡献。徐科强调,各级卫生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性,着重在加强应急管理、强化核心能力建设、提高应急处置水平上下功夫,努力推动我国卫生应急事业的不断发展。
卫生部徐科副部长参观“卫生应急装备展览”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在致辞中说:这些年来,卫生应急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的安定,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我们能够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卫生应急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国的实际,总结近年来我们应对突发事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出更多的科学合理建议,促进卫生应急科学的发展。
“论坛”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及重大活动卫生保障等卫生应急工作的重点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工作实践等内容进行交流;卫生部有关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国内外专家作了大会主题报告;同时“论坛”以“卫生应急管理与卫生应急保障”、“传染病卫生应急”、“中毒事件与核和辐射事件卫生应急”和“突发事件医学救援”为题组织了四个分论坛,相关领域的65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并和与会者进行了学术交流。“论坛”共录用论文236篇。
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参观“卫生应急装备展览” 新华社记者 何俊昌 摄
在开幕式上,宣布成立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应急分会”,这标志着卫生应急这一预防医学领域的新学科有了一个为相关专业工作者共同研究、相互交流的平台,必将推动卫生应急学科的发展;“论坛”期间,主办方以“我国卫生应急工作的挑战和对策”为议题组织了嘉宾圆桌访谈;同期举办了“卫生应急装备展览展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警后勤部卫生部、北京市卫生局及国内相关科研、企业等单位展示了最新的卫生应急及后勤保障装备,以及近十年来卫生应急建设项目的科技成果。
来自中华预防医学会网站http://www.cpma.org.cn/